智慧旅游研究专题(二):
我国智慧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综述
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智慧地球”引导了“智慧城市”的实践,而“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城市”系统的重要构成,最早由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率先提出,但在国际上尚无此说法。
这个概念提出后,我国旅游业相关政府部门、学界和业界很快对其欣然接受并且赞誉有加,将其视为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手段,甚至将其誉为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
一、我国智慧旅游研究成果
在“中国知网”,以“智慧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100篇文章,其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4篇,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11年,至2013年文章数量已达76篇,“智慧旅游”的学术热已经十分明显,预计2014年将取得更多学术成果。
同时利用百度和Google两大重要搜索引擎检索“智慧旅游”,百度上找到相关结果约8,930,000个,Google上找到约 57,600,000 条结果,包括通讯、报道、指南、广告、图片等。可见有关“智慧旅游”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总结近三年来有关智慧旅游的研究,可归纳为下面几点:
1、智慧旅游的概念
叶铁伟(2011年)认为,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疾患,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张凌云(2012年)认为,智慧旅游时基于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ICT)集成,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为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变革。目前可查有关智慧旅游的概念定义约有10种不同的说法,但大家一致认同并强调“智慧旅游”与“智能旅游”不可等同,“智慧旅游”是“智能旅游”的换代升级。
2、智慧旅游建设框架体系
刘军林、范云峰(2011年)首先提出了智慧旅游的支撑体系,包括云计算、物联网、高速无线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张凌云等(2012年)提出智慧旅游的CAA框架体系,认为智慧旅游的关键问题在于“明确开发主体、应用主体以及运营主体”,从能力、属性、应用三方面来构成,能力是指智慧旅游所需要的智能信息技术,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属性是指智慧旅游的公益性或者是营利性的选择,应用是指智慧旅游面向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游客、社区居民的功能应用;杨振之(2013年)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的“智慧旅游”三大体系,即保障体系、支撑体系、应用体系。
3、智慧旅游应用研究
颜敏(2012年)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在分析南京市智慧旅游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旅游的具体发展策略。李梦(2012年)对九寨沟景区数字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侧重于现代信息技术(例如: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等)在智慧旅游建设中的应用效果,体现智慧旅游对“旅游者”、“企业”、“居民”“政府”等利益主体带来的价值。
二、我国智慧旅游实践成果
1、城市发展智慧旅游
2011年江苏镇江率先建设“智慧旅游”,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智慧旅游”在旅游信息化程度较高、旅游基础建设完善的城市渐次发展。
南京市于2011年4月启动智慧旅游建设,率先编制总体规划,制定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目前一期重点建设项目已初步完成,推出南京游客助手、智慧旅游互动式体验终端、乡村旅游营销平台、智慧景区试点、旅游执法e通和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六大项目。
北京市于2012年5月制定《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5)》,并发布“智慧景区”建设规范,提出“智慧北京、便利旅游”的发展目标,计划至2015年初步建立3大智慧旅游体系、推动9个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和形成60多个智慧旅游项目。
苏州市制定《苏州智慧旅游行动计划》,以游客为出发点,提供“一云多屏”和“一云多路”的旅游信息服务。成都市也拟定了“成都智慧旅游”建设的项目策划方案,将打造“一个平台、三大体系”。上述城市在智慧旅游上的尝试和成果无疑将推动并实现全国智慧旅游的发展。
2、景区发展智慧旅游
“智慧景区”作为“智慧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的主要发展模式是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打造提供自助导游、景区电子门禁系统、电子售票系统、GPS 车辆调度系统、LED 信息发布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系统设备和服务。
“数字九寨”作为我国“智慧景区”的试点,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建立了相互协作的系列子系统,实现了资源保护数字化、管理运营智能化以及产业整合网络化的三大目标。除九寨沟之外,云南石林,安徽黄山,湖南张家界,河南焦作云台山等景区也都将景区的发展与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化、人性化的全程服务。
“智慧旅游”已成大势所趋,尽管国内学者、业界已在此领域取得可观的阶段性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概念确认、政策导向、操作手段等范畴的问题。相信通过2014年中国“智慧旅游”年的共同努力,我们将迎来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 来源: 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