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信息网 HTTP://WWW.RIZHAO.CC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港城快讯|

 
 

 

时事快讯


袁洪刚:一叶一菩提(2014年04月12日)


    袁洪刚,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一级评茶师。沂南县人,1959年11月出生。他从事北方茶业研究、推广30余年,主持研究了70余项茶业科研课题。近五年来,主持茶业课题项目17项,其中国家与省计划项目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专利8件;发表科技论文5篇,合著茶叶科普书1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90%以上,促使全省茶叶快速发展,茶园面积增加了30%,茶园亩产值也由3800元增至现在的6000多元,有的亩产值超万元,累计增加社会效益3亿多元,茶叶已成为山东省特色产业。1995年,他被日照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教兴市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日照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荣获“日照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获“山东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人物”;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日照市“美好人物”和“道德模范”;2012年获日照市“劳动模范”,入选“山东好人榜”; 2013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北纬36度的生长环境,注定了日照绿茶的高品质。
    然而,正因为纬度高,冬季漫长寒冷,极易造成茶树冻害,导致茶叶减产甚至绝收。
    克服茶树越冬冻害,曾是困扰日照茶农们的大难题。
    帮茶农们解决茶树冻害等一系列难题的是袁洪刚——— 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他从事北方茶业研究、推广30余年,主持研究了70余项茶业科研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为日照乃至全省茶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小茶叶,一生情缘。摸到茶叶生长的脉搏
    1966年日照“南茶北引”试种成功,长出了北方第一簇鲜嫩的茶芽,开启了山东茶业发展的先河。
    纬度高、越冬期长、生长缓慢,使得日照绿茶具有“豌豆鲜、板栗香、嫩绿汤色、耐冲泡”的特点,被许多消费者视为茶中珍品。但是,冻害问题一直是制约北方茶叶发展的瓶颈。
    1981年,临沂农校茶叶专业毕业的袁洪刚迎难而上,主持拟定了“茶树抗寒单株筛选研究”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拿到第一手材料,他克服生活和交通上的不便,几乎跑遍了日照的每一个茶园,走访了整个山东茶区。早年条件差,徒步几十里是常事,他历尽千辛万苦,四处征集历次冻害中表现抗冻性强的单株,进行自然鉴定和间接鉴定。为了探明茶树抗冻性,在无生物模拟箱的情况下,只能靠寒冷的早晨,对茶树叶片进行导电率测定。
    天还蒙蒙亮,别人还在梦乡,而他在茶树资源圃每个单株采10张叶片,30多个单株就得采300张叶片,这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经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以抗寒性为主、产量与品质兼优的茶树抗寒单株10株,其中有两个单株已被认定为“鲁茶1号”和“鲁茶2号”新品种。
   “种茶容易越冬难”“高产容易稳产难”,是北方茶叶生产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袁洪刚等人进行了“茶树速成高产‘区田’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课题。
    他一头扑进茶园,对茶树种植密度、配方施肥、蓬面盖草、薄膜覆盖、基部培土、以采代剪等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为了摸清温度、湿度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夏天,他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冬天,他冒着严寒,不分白天黑夜,持之以恒地蹲在茶园进行观测、记录。
    这一蹲就是三年。通过与茶树的亲密接触,袁洪刚发现了茶叶的灵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摸到了茶叶生长发育的脉搏”。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洪刚在积累了600多万个数据,整理了20余万字资料的基础上,终于总结出一套茶树速成高产的栽培技术,创造出“一年种、二年摘、三年亩产超百斤”的好成绩,该技术在全省迅速推广。
    如今,作为南方来客的茶树,经过引种者精心研究,创出了适应北方生态的茶树栽培技术,使中国茶叶向北迁移了2—3个纬度。
科技兴茶的“领头羊”
    袁洪刚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三十年来一直为科技兴茶忙碌着。凭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他为山东绿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科技兴茶的“领头羊”。
    搞科研必须有超前的思维和严谨细致、不怕辛苦、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袁洪刚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为了提高山东茶叶知名度,满足市场的需要,他除进行山东系列高档茶开发研究外,还进行红茶、青茶、黄茶、白茶等茶类研发。其中以“碧芽”“卧龙剑”为代表的高档茶曾代表山东参加农牧渔业部与中国茶叶学会在南京举办的名茶评比会,获表扬奖第一、二名,被誉为“江北第一茶”,填补了山东无名优茶的空白,并通过指导、培训、示范,带出了系列名茶。
    1997年他在国内率先进行无公害茶叶研究,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成为全国典范,2001年全国无公害茶叶技术培训班在日照举办;承担的“山东茶树主要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的课题,查清了山东茶区主要害虫有两纲四目十一科十五种,为无公害茶叶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承担的“山东机制名优绿茶加工工艺进行研究”为机械化制茶和清洁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有5只茶叶荣获全国名茶奖。
    袁洪刚是个有心人。他注意留心观察,善于开动脑筋,常常琢磨着创新。他从热水锅炉能节煤,设计出传导式热风锅炉;从光波炉烤匀食品,他设计了旋转式茶叶提香机;为解决北方茶叶绿度差,他研制了杀二青机等等,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茶叶加工的机械化水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袁洪刚共获得省科技进步奖7项、市科技进步奖13项,获国家专利8项。他带领的茶科所取得创新成果和突出业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认可。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建为“山东(茶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005年又被省科技厅批建为“山东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山东日照综合试验站”。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累计增加社会效益3亿多元,为全省乃至江北茶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难题快找袁洪刚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作为一名沂蒙山区走出来的技术专家,袁洪刚以憨厚的性格、纯朴的感情与农民打交道。多年来,他结交了无数的茶农朋友,足迹遍及山东各茶区,处处播洒着春雨,给农民送去技术和财富,成为茶农最尊敬、最欢迎的贴心人。
    在茶乡,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难题不用慌,快找老师袁洪刚。”
    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大量种茶新手迫切需要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袁洪刚撰写培训教材50余期,印发明白纸5万余份,举办培训班600多期,培训人员近4万人次。有一次,一个村请袁洪刚讲课,计划四五十人的培训,结果,慕名前来学习的达到一、二百人,屋外人比屋里人还多。袁洪刚讲的课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茶农,茶农对科技的渴求也深深地感动着袁洪刚。为了及时解决茶农遇到的疑难问题,直接向茶农传授茶叶栽培管理技术,袁洪刚常年泡在基层,奔波在茶园、茶厂里,节假日也很少在家里过。2006年正月初五晚上,袁洪刚接到青岛市崂山区凉泉村刘书记请教良种苗木管理技术的电话,第二天一大早他自己驾车赶去,感动得刘书记直说:“谢谢!谢谢!”
    新茶园发展需要大量的遮荫枝,为解决这个问题,袁洪刚又瞄上了“幼苗期茶园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经过用茶树与大豆、花生、豆角、大姜等经济作物进行间作试验研究,既解决了茶树遮荫问题,又增加了茶园收入。特别是茶与大姜间作,效果非常理想,1998年在莒县桑园板石河村试验茶园,亩收入达8600元,茶苗长势良好,现在他又发明了草+膜模式。
    在成果转化上袁洪刚又是一个急性子,经常亲手示范,有时还承诺推广。1987年春,在薄家口进行更新复壮技术推广时,当时茶农怕春末进行修剪把茶树剪死了,对该技术不接受,袁洪刚大胆地承诺:“剪死了我负责”。结果,一年下来,在他的悉心指导下,0.7亩茶园实施更新,当年收入1.8万元,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立足日照,服务全省
    第二年茶树生长茂盛,产量、品质达到投产茶园高水平。很快这一技术得以快速推广,众多茶农得到了原以为不可能得到的实惠。接下来,茶树新品种示范、无公害示范、有机茶示范、生态调控示范等等一个个新技术相继展开。
    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其前身是临沂地区茶叶试验研究站,始建于 1978年10月,是我省唯一的茶叶科研单位。作为技术龙头的负责人——— 袁洪刚不仅服务日照茶农,还时刻关注山东茶业的发展。
    他意识到,山东茶业的大发展必将带来潜在的盲目性。他于2004年立项研究了“3s技术支持下的山东茶树适生环境评价与区划研究”的课题,为山东茶业大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全省按照课题区划进行茶业发展。
    袁洪刚立足日照、服务全省,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创造的技术成果无私奉献给社会。为推广“山东茶树冻害防护技术集成研究”成果,他协同省果茶站举办全省茶叶越冬技术培训班;为让更多的人科学种茶,印制的茶园管理年历全省茶区发放;山东茶区邀请他讲课,他从不推辞,而且讲课都是“卡框子”式的讲,把他多年积攒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个大家,并且每次都有新知识;外地的茶师慕名前来求教,原以为他会避而不见、秘而不宣,可能要费好多周折才能求得一见,没想到袁洪刚一点架子也没有,刚说明来意,就倾囊相助,还不辞辛劳亲自到茶园、茶厂现场示范。
    既具有丰富的茶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又掌握过硬的茶叶机械技术和娴熟做茶、评茶的实际技能,袁洪刚是一个多面手,是稀缺人才,因而受到众多“伯乐”的赏识和垂青。有高级别全额事业院所邀请他,同时以解决房子、位子及家属工作安置等为邀请条件;有的厂家出年薪十几万;还有的人劝他自立门户,趁着年富力强,借助自己的名望和技术发家致富……面对种种诱惑,袁洪刚并不是一点也不动心,但他还是婉言谢绝了别人的一番番好意。
    袁洪刚说,这些年来的滚打摸爬,自己深深体会到,潜心茶业科技创新是自己毕生的追求,作为山东茶业技术龙头的负责人,就是想专心做研究与推广,把这个龙头做大做强,为振兴山东茶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作者:李林夕 来源: 日照日报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很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您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本网,并提交有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Email:info@sdrz.com
网上投稿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