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信息网 HTTP://WWW.RIZHAO.CC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港城快讯|

 
 

 

时事快讯


共享公平教育阳光—— 我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2014年04月12日)


    教育的均衡发展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学生公平享受教育阳光,是每个家庭的愿望,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三线推进”策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211”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城区学校“扩改提”工程、城乡学校联合办学、结对帮扶等系列举措的实施,不断推进了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距,实现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2012年,日照市教育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2013年,《日照创新机制力促教育均衡发展》入选2013年度“日照市十大新闻”。
    今年,我市教育事业已从实现“有学上”的目标向“上好学”的目标迈进。
   “三线推进”策略破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难题
    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数量众多、布点分散、规模偏小,教育资源有限与学校数量过多的矛盾导致资源配置的难度加大,无论是资源平均配置还是集中配置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一难题,我市创新思路,分别从乡镇小学、县区初中、城区义务教育“三线”入手,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三线布局的基本原则:第一线是农村小学,以一个乡镇作为均衡发展的基本单位;第二线是农村初中,以一个县作为均衡发展的基本单位;第三线是城市义务教育,以一个城区作为均衡发展的基本单位。在每一线,都统筹解决布局调整、管理体制改革、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优化、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的问题,有效提升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面对近年来城区生源数量骤增的形势,我市及时调整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建设,启动实施了城区学校“扩改提”工程。2013年—2015年,我市将利用3年时间,新建、改建和扩建24所城区学校,预计投入资金10亿余元,新征土地780余亩,新建校舍约40万平方米。所有项目完工后,城区小学、初中将分别增加班级288个、106个。
    学校布局的优化,较好地解决了原来由于学校数量多、布点散、规模小带来的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配置分散、投入重复、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使教育资源能够集中投入、科学使用,产生规模效益。
    最好的房子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
    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点,如何让乡村学生同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近年来我市均衡教育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
    2009年,我市启动实施了为期五年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至2013年底,总投资16.88亿元,累计完成校舍改造面积198.81万平方米。2010年,我市投资1.12亿元实施了为期四年的农村中小学“热水、热饭、取暖、改厕”工程;投入2亿元建成日照市教育城域网,使数字教育资源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
    另外,还累计投入6亿多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校舍维修改造、现代远程教育、课桌凳更新、教学仪器更新、音乐美术器材配备、体育卫生器材配备、图书配备、体育场地改造提升、食堂改造、数字校园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等12项工程,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极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普遍反映乡村“最好的房子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学校”。
    以强带弱,90%以上城乡学校结对子
    为解决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我市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区学校联合办学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坚持“资源共享、一体发展、整体提升”,依托城区优质学校,构建联合办学、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开展城区学校联合办学。由一所城区优质学校与一所或多所城区薄弱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实行捆绑式发展。截至目前,城区已有 26所学校开展了联合办学。
    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由城区优质学校与一所或多所农村薄弱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管理互通、教学一体,师资交流、学生互动,物质援助、资源共享,实现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90%以上的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进行了结对帮扶。
4000余名教师充实农村学校
    近年来,我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着力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2007年以来,我市共补充新教师4800余名,大多数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有力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为加强城乡教师交流,每年组织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将先进的教学模式输送到农村学校;组织新招考的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培训,快速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2013年全市城乡教师交流人数达967人,仅市直学校就有44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
    加强教师教育工作。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既有“走出去”的高级研修、名校之旅,又有“请进来”的专家报告、名师授课;既有“走下去”的送教下乡、专家讲座,又有“跟上来”的体验培训、跟岗锻炼。近3年,共组织中小学教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9000人次,参加市级培训8万人次。在优质课评选中,我市中小学教师有40人次获全国一、二等奖;有210人次获全省一、二等奖。全市已有山东省特级教师70名,正高级教师8名。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着力构建“政府重视、规范管理、课程带动、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年来,我市中小学生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中有178人获奖,在全省科技创新大赛中有690人获奖,共获各类国家专利277项;我市连续两次被评为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深入开展新教育实验。我市在全省率先引进新教育实验,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教育改革的鲜明旗帜,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成功举办全国新教育日照实验区开放周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15个省份、300多所学校的600余名教干教师。
    关注困难群体儿童,共享教育公平
    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是推进教育公平重要的一面。为保障弱势群体儿童都公平享受教育的权益,我市针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弱势群体儿童制定了系列权益规定,确保他们“有学上”“上好学”。
    做好家庭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就学工作。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完善学生异动监控机制,构建全方位关爱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和城镇新落户人员子女就学工作。与原有城镇居民子女在就学上实行同等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城镇新落户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
    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合理划定中小学招生区域,将城区中小学招生区域、计划、政策面向社会公开,确保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就近入学。在小学、初中推行“阳光分班”,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用电脑程序进行均衡编班,杜绝了人为原因出现的“择班”“择师”现象。 


作者:李波 来源: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很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您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本网,并提交有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Email:info@sdrz.com
网上投稿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