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信息网 HTTP://WWW.RIZHAO.CC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港城快讯|

 
 

 

时事快讯


东港区“城乡等值”描绘文明画卷(2014年06月06日)


    近日,市区营子河上游同三高速公路附近的养猪大棚不见了踪影,在不远处的河岸显要位置,一块河道管理员公示牌赫然在目,河道管理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清清楚楚。
    这是东港区开展崮河流域综合整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为了保护城区“水脉”,东港区今年重点实施了营子河、香店河、后楼河、沙墩河、张家河等城区河流水质改善工程。该区还创新实施了“河长制”等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在沿河设立河长公示牌,公示“河长”的职责、负责河段范围和整治目标,沿河村居包片负责辖区内河段,定期清理沿河垃圾,确保河道清洁。
    在乡村,今年东港区将在6月底以前,对乡村河流环境进行一次集中整治,彻底杜绝河流、干渠内垃圾成堆、病死畜禽尸体遍地等脏乱差现象。与此同时,投资1056万元,全面完成各镇驻地共6座污水处理站建设,并配套完善区域管网建设,努力实现“山更青、水更秀、百姓更富裕”的梦想。
    让城市和乡村更美丽,是东港区的不懈追求。近几年,东港区以打造“美丽东港”为目标,扎实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从城乡环境建设、城乡产业体系、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城乡等值化发展”。全区累计投入960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镇6个,“生态文明村”省级4个、市级10个,“乡村文明行动”省级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5个,“美丽东港”示范镇3个、示范村100个,农村新型文明社区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被评为全省首届“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
    视野更宽、思路更新、起点更高。近年来,东港区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全域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确保文明“无缝衔接”。该区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并以此为指导,新编制完成 5个建制镇总体规划暨驻地建设规划。该区切实发挥好规划的调控引导作用,构筑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新型城镇体系,启动镇驻地重要地段、重要村庄详规修编,抓好机场安置区、空港产业园和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全区村庄规划编制率达到100%。
    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东港区坚持“城乡统筹、全域发展”理念,聚力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承载能力。组织实施了51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设施配套与项目建设并行,探索开展路、水、电等“乡政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城镇承载能力。已建成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25个,入住人口达2.61万人,有效地提升了乡村文明整体水平,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为了让乡村更加美丽,东港区坚持长效治理,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区财政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采购大型压缩设备9套、移动式垃圾箱1531个、三轮车81辆、大型垃圾转运车2台,建设了8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投入120余万元建设了环卫一体化调度中心,依托物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施对垃圾中转站、垃圾清运车、水源地河道等24小时可视监控,保证了环卫一体化平稳运转。在全市率先完成环卫设施设备达标配备、率先实施物联网智能化环卫调度管理和河道整治。2013年全区争取省级补贴资金400余万元,新建日处理污水200吨以上的新型景观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7处,有效解决了新型农村社区污水处理难题。
    善治者谋局。近年来,东港区以镇村环境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乡村文明“提档升级”。该区结合小城镇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对三庄、南湖等小城镇驻地主要河道沟渠垃圾,进行河道清淤清障,配套完善河道景观设施。按照“七统一”标准,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对南湖、河山等小城镇主要街道,进行建设和提升改造。每年每个镇按照“五化”标准,集中整治5—10个村庄,给予财政支持10—20万元。逐步完善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宜配套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对新建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同步配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推进老村庄污水处理,启动水源地周边村庄“三格式”厕所改造、沼气工程建设。创新环卫市场化运行机制。做到“政府监管、市场化运作”两手抓,一方面加强镇街道环卫监管机构、机制建设,同时探索市场化机制,委托专业化的物业、养管企业,负责小城镇、产业园区和村庄保洁、垃圾清运、绿化养护等,形成镇街道环卫所负责督查考核、专业化公司企业具体实施的镇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数字管理平台。先后投入100多万元,依托物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调度平台,通过有线网络、电子无线传输、GPS卫星定位系统,实施垃圾中转站、垃圾清运车、水源地河道等24小时可视监控,全面实现环卫数字化管理。
    该区坚持文化引领,聚力建设乡村文明家园。以“四德”工程建设为契机,在全区普遍建设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四德”建设一条街及宣传广场,创新开展了家庭道德档案、“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的活动,先后举办“新农村新生活”培训200场次,培训2万人次,营造了“爱、诚、孝、仁”的浓厚氛围。坚持“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狠抓镇村文体中心、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等配套,把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同时,注重在旧村改造及城镇建设中植入文化元素、营造文化环境,体现文化特色。 


作者: 万维 来源: 日照日报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很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您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本网,并提交有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Email:info@sdrz.com
网上投稿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