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信息网 HTTP://WWW.RIZHAO.CC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港城快讯|

 
 

 

时事快讯


三次创业,日照港开始新的起跑(2014年08月11日)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日照港货物吞吐量首次跨越了3亿吨大关,铸就了港口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而去年以来同步开启的港口“三次创业”,也擂响了日照港人凝心再聚力、奋勇再争先的铮铮战鼓。
    从上世纪80年代建港开港开始,日照港从无到有,由单一煤炭输出港到综合性港口,通过“首次创业”,实现了“综合性港口梦”;2003年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日照港全力推动“二次创业”,10年时间由小到大,连续跨越3个亿吨台阶,创造了全国沿海第九、世界港口第十二位的优异成绩,圆了“大港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日照港对于未来的追逐,更加炽烈,也更加理性。对于“三次创业”,日照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杜传志认为,以建设“质量效益高、枢纽作用强、绿色安全、集约发展、高效便捷”的现代港口为目标,加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推动港口由大到强,由“量变”到“质变”。
    “三次创业”的提出,将日照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
一座港口与一个城市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随着直通港口的晋中南铁路通道,日照至仪征、至东明、至洛阳输油管线,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四线一基地”集聚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别是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中韩日自由贸易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和规划实施,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日照港,已成为多重国家及区域战略布局叠加的重要战略支点,港口再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趋牢固。但与此同时,港口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周边港口纷纷毗邻我市建设新的港区,加之国际航运市场低迷等外部环境也在向日照港发出“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的警示。
    ——— 今天的日照港面前,诸多重大历史机遇与挑战纵横交织。
    实施石臼港区南区规划调整建设,给日照港抢抓机遇、直面挑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站在刚刚建成的石臼港区南端的焦炭码头凭海而眺,现有泊位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装卸作业。日照港石臼港区规划调整建设指挥部项目建设部副部长邱田金告诉记者,在未来,这里将建成的泊位会“全盘接手”日照港的煤炭作业,实现煤炭运输由“北进北出”调整至“南进南出”,过去货运铁路穿城而过带来的不便,港口生产作业与城市风景区“一墙之隔”相互干涉影响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根本性改善。
    与此同时,现有集装箱泊位以南的散杂货转移至南区,集中西区3.2公里岸线专门用于发展集装箱运输,形成600万标箱以上的通过能力,逐步实现“东煤南移”和“南散北集”。腾出的石臼港区东区港口用地,则将用于灯塔景区港口文化建设项目开发。顺着石臼港区南区向西看,预留的物流园区用地为仓储配送、商品交易、保税、信息、金融等物流增值业务提供空间。“规划调整后,石臼港区南区陆域面积将达到2137万平方米,为现有东区、北区、西区面积总和的1.5倍,运输能力超过2.5亿吨,相当于在石臼港区开辟出一个新的2亿吨港区。”在日照港人看来,这次规划调整的重要之处在于,全面优化港口生产结构,增强港口对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和临港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全面优化生态环保,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需求,全面优化港城关系,使港城互动、协调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层次。
    一次从量到质的再跃升
    乘车驶入日照港散粮作业区,一路上鲜有工作人员出现,同行的裕廊码头公司工程师申鹏解释说:“随着港口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过去那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场面已经几乎见不到了。”
    踏上散粮码头装车线,记者才深刻体会到机械与人力的强烈区别:6台机器人分列装车线两侧,轻松抓起180公斤重的麻包,依次摆在车厢里。哪台机器人提前完成自己区域的“作业”,便在旁安静等待,直到同伴也完成作业后,方才一起进入下个流程。
    “这组装车线能够顺序完成清扫车皮、铺内胆、散装、平车、铺内网、码包、遮篷布的全套程序,重复精度达到毫米级,能够一次性满足32节车厢的装卸。”申鹏解释了整个流程,又指着车厢上一个标识牌解释,“这个RFID牌是运输车的‘身份证’,进入装车线前,机器人读取数据,就能根据不同车型的变化自行调整装车模式,实现全过程智能化操作。”
    正是这套由日照港引进、世界港口独家应用的自动化装车线,实现了由过去靠人力4个人一分钟码7到8包货物,到机器人1分钟码35包的转变。“以前一节车皮要干35分钟,现在7分钟搞定。”
    如果说,像散粮装车线这样的科技变革推动港口向着现代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那么,岚山港区矿石输送系统工程的建设,则实现了港口生产向清洁化、专业化发展。
    站在岚山港区看去,一条架在高空的管状带式输送机将4个中转站串连成线,在港口与日照钢铁集团连起一条空中走廊。
    “这条管状带式输送机总投资约3.58亿元,设计年输送矿石2000万吨,小时运输量5500吨,总长度约8.06公里,是目前亚洲运输和综合能力最大的全密闭管状带式输送机。”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这项工程最突出的效益不仅仅是经济方面,还在于矿石运输工艺改造升级后带来的节能环保等多重收益,每天可以减少2200车次的疏港车辆通过量,几乎消除了到日照钢铁集团疏港过程中的粉尘污染,减少了碳排放和噪音,而且将大大缓解岚山港区疏港道路运输的饱和度,降低道路安全隐患,实现了一举多得。“要抢抓机遇、履行好新的历史使命,日照港必须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依靠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港口硬件设施和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在港口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杜传志看来,功能齐全、系统强大是名港之基,信息共享、优化集约是名港之翼,绿色纯净、生态环保是名港之道,以人为本、和谐温馨是名港之美。
    深度转型、提升质效,日照港正在进行着新一次的破茧成蝶。
    一滴水融汇入海的聚变
    在岚山港务公司机械一公司,行走在作业区或办公区,能够看到,作业区警示线标识清晰明确,人机分离,一个个货垛苫盖整齐整洁,一堆堆不同规格型号的零件被摆放在指定位置,办公区域内清爽明亮,桌面整洁有序……不少客户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么繁忙的散货码头和货场作业,还能保持得这么干净、有序,真是少见!”
    这一蜕变,源于TnPM管理体系的导入。随着日照港全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岚山港务公司推行了TnPM管理方法。“简单些说,就是给每个人、每件物一个精准的坐标,通过坐标嵌入模块,实现优质样板的打造,再通过样板经验固化成为全员准则。”机械一公司经理助理张守营提出,这套体制的推行,不仅将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境界,而且增强了职工的参与意识和公司的凝聚力。
    在整个日照港集团,“三次创业”点燃的是每一名日照港人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开展“创业创新创效”的热情和激情。
    在日照港股份二公司GPS数据中心,记者看到,硕大的电子显示屏上,船舶监控系统、当班卸船机作业情况、进出港装载机信息、客户满意度统计等情况,均可通过鼠标一点,实现即时了解。小到装载机的编号、船名、货次、货主、时间、电话,大到卸船机的作业量、存量、装卸计划,都会在屏幕中不断更替、显示。而这套即时信息管理系统,一举开创了全国港口大宗散货疏港“信息化检斤、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发运”的先河,成功开启了日照港矿石船舶统筹接卸、货种分类堆存、倒运疏港顺畅、联动作业高效的“秒时代”。“过去昼夜进出1000辆车,有时能堵到上海路立交桥,现在进出4000多辆也不堵车。”
    这一系统的应用,源于港口技术人员的不懈创新。这个从事矿石业务的公司,在4年时间内取得了200余项创新成果、51项国家专利,成为名符其实的“创新专业户”。
    一个点的提升只是改变了局部,而数个点的提升,则在推动全局优化方面迸发出强大的能量。日照港今年“一网两台三大系统”22个信息化项目积极推进,新OA系统顺利投入运行,一座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港口初现端倪。
    创业,怕的是虎头蛇尾,难的是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要的是久久为功。在日照港集团半年工作会上,杜传志提出,面对港口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不仅要有干大事的胸怀,更要有脚踏实地、把小事干好的耐心。既要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把每一项制度落实好,把每一单业务做好,把全年各项任务完成好,努力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的规划目标,更要提前谋划好“十三五”乃至更长远时期的发展,通过全力打造大宗散货国际中转港、集装箱内贸中转港,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在持续超越中不断打造港口竞争新优势,在创新发展中推动港口功能升级、服务转型和企业提质增效,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国际一流强港,建设“规模之港、效率之港、智慧之港、美丽之港、文明之港”,向世界名港的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守追梦的日照港人显得信心十足。 


作者:刘江雪 来源: 黄海晨刊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很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您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本网,并提交有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Email:info@sdrz.com
网上投稿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