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信息网 HTTP://WWW.RIZHAO.CC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港城快讯|

 
 

 

时事快讯


丁肇中教授的另一种睿智(2014年08月16日)


    众所周知,祖籍日照的丁肇中是一位大科学家。在人们眼里,他应是思维严谨、言语周密、专注于科研不顾其他甚至有些刻板的人。2012年,借工作之便,笔者曾在青岛与回日照探亲、假道青岛返回的丁教授有近距离接触,感觉他又像任何一个中国老人,和蔼可亲随和,普通又常见。但就在最近,我看到了另一种睿智的丁肇中教授。
    这是央视一套播放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一段情节:“文革”后,邓小平同志复出,自告奋勇主管科研和教育工作。为了尽快解决科教工作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77年8月,邓公全程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亲自点名,邀请一批“文革”期间惨遭迫害的科学家、教育家出席。压抑多年的老学者敞开心扉,触及了许多敏感话题,其中之一就是改变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做法,恢复废除了十余年的高考制度。而废除高考,是当时批判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产物,是“文革”的一大“成果”,岂能轻易涉及。邓公勇于拨乱反正,大胆拍板,接受大家的建议,改变自己原来一两年后再恢复高考的设想,于当年就恢复了高考。决策固然不易,但在推行过程中,又遇到许多阻力和困难。阻力的问题,可有邓公的强力推进而比较易于解决。而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允许参加高考的应是哪些人——— 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呢?还是废除高考后没能参加高考的所有高中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人也参加,包括已在农村的知识青年和“老三届”学生(指1966年至1968年的高中毕业生)。对此,邓公也委托专人做了调查。调查人员走访调研了北京30所高中,发现当年的高中毕业生基础太差,甚至只相当于“文革”前的初中三年级水平,遂建议参加高考的范围扩大至“老三届”,包括下乡知识青年。这招致了许多反对意见。当时的教育部长刘西尧同志,是坚决贯彻小平同志思想的,也说,这么大的范围,恐怕不好组织。这之后,邓公自己也做了一些调研,甚至也了解了一名中南海警卫干部、同时也是“老三届”学生的想法。这期间,睿智的丁肇中教授就出现了。1977年8月17日,邓公在北京会见了获得诺贝尔奖不久的丁教授。电视剧中描述,在这次会见中,邓公问丁教授,你那里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能不能派中国科学家去学习,丁教授答非常欢迎。邓公又问到美国的大学怎么招生的问题,丁答:美国高考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没有年龄限制,宽进严出。在谈到中国人才缺乏的问题时,丁说,中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很有潜力。邓问什么财富?丁教授答曰中国有几千万的知识青年,这就是财富。
    这就足够了,笔者觉得,丁教授说的这几件事,肯定对邓公产生了积极影响。随后,邓公决定,并经中央批准,当年高考允许“老三届”等参加,还放宽政审条件。就这样,一项意义深远、惠及几千万人、涉及整个国人的重大决策正式出台。另据资料记载,从1977年开始,丁肇中为中国训练科技人员,培养了一百多人。
    电视剧中的这段描写,应该是真实准确的。因为这毕竟涉及到邓公,而且时代并不久远,应该有档案记录可查。所以,从这个电视剧中,笔者看到了另一种睿智的丁肇中教授。
    顺便说一句,笔者就是高考制度恢复当年的高中毕业生,也参加了那年的高考,但确实如电视剧中邓公委托人员调查的结论:那年的高中毕业生基础太差。我当然名落孙山,而且同校同级毕业的两百来个学生,能考上中专以上的,恐怕也就一两个。 


作者: 来源: 日照日报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很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您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本网,并提交有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Email:info@sdrz.com
网上投稿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