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信息网 HTTP://WWW.RIZHAO.CC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港城快讯|

 
 

 

时事快讯


日照的渔家与渔事(2014年08月22日)


    旧时的沿海渔村,一年四季都是忙碌的季节,靠大海谋生的沿海渔家,过了正月初三,便要考虑和安排一年的渔事。谋划好一年的渔业计划,开始紧张的渔事准备。
纺缆
    “纺缆”,日照当地沿海渔民习惯称之为“放缆”,(大概是谐音之故)。上世纪70年代之前,这是日照沿海渔村春节过后渔事准备工作的第一件事。
    缆有多种,分大缆、根缆、叉缆(叉子)、系子缆、脉缆、虾须(坛子网拴在网上与根缆连接的两根缆绳)、锚缆等。渔家根据各种缆绳不同的功用决定其粗细,又要根据当年出海作业的网具来确定各种缆绳数量的多少。那时,除锚缆用红麻外,其余缆绳均用稻草和芦苇合成。
    纺缆的第一道工序是将纺缆用的稻草或芦苇压软,这样,一则便于纺绳,二则经久耐用。压草时,先将清水润好的草铺开,均匀地排成一长溜,从场的一端铺到另一端。然后由4-6人拉着大碌碡(大石磙)在草上来回碾压,状如压路机在压平路面。因压草最忌刮风或烈日暴晒,所以压草多在无风的清晨,一般从拂晓开始,直到朝阳初出,此时一场稻草基本压好。
    纺“柴缆”前则需要压芦苇,只是要在压好后逐根用竹片去掉苇叶、苇裤,其他程序与压稻草一样。
    缆分纺坯和成缆两个部分。纺坯是纺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由两人操作,一人纺坯,一人拧坯,技术要求较高。纺坯的好坏直接决定缆绳的寿命与质量,因此,纺坯者多为有经验的渔民,拧坯者(俗称“打小吊子的”)则多为儿童或妇女。
    纺坯通常是在一条宽绰的胡同里或较为宽阔的场地上进行,一端在地上楔入一个木橛,放坯者左脚紧挨木橛,踩住坯绳,当觉得脚下有力了,轻轻抬脚一放,随之添一把草,松一下手,坯绳即延长一段。拧坯者身上背着吊子,一边拧,一边后退。放坯者随放随添,拧绳者边拧边退,一直到退到规定长度,将坯绳卸下,两端都拴在木棒上。
    放坯质量的好坏,主要看放坯者握草的手上功夫,既要把草握紧,又要凭感觉将草理匀,因而,放缆最怕放柴缆,因为芦苇硬且有刺,每放柴缆,放坯者尽管要用坏几副手套,每次下来,手虎口还是血迹斑斑。
    成缆是最后一道工序。当放坯全部完成之后,在放坯的场地一端楔进两根1.5米高的木棒,中间绑一横板,木板中间安装3个吊子(摇把,又叫旋子),三个吊子的弯曲的摇柄又分别穿在另一条木板的三个孔中,可以使三个柄同时摇动,由两人操作。另一端则是一个“拖子”。“拖子”由五根木棒连成的两个锐角三角形组成。一个三角形平躺在地上,尾部压着一块石头,另一三角形竖起,底边绑在一起。两个三角形的顶角用一长木棒或绳子连接固定,竖着的三角形中间横一木板,中间穿一个大吊子,由一人操作(纺柴缆时两人)。
    成缆开始,一端的三个吊子上拴三根坯绳,另一端拖子上的大吊子将三根坯绳的另一头拴在一起,由一个叫“瓜”的木制器具控制成缆速度。这“瓜”是由一块槐木做成,扁椭圆的“瓜”体上有三道弯曲的导沟,中间穿一横木,由两人抬着移动。两头吊子手按相反方向转动吊子,坯绳经过“瓜”的调节,三股合成一股。此时,两头打吊子的渔民唱起了成缆号子,“拖子”慢慢随缆绳的拧紧向前移动。那成缆号子虽然没有表示意义的词汇,只是些“哼吆哎嗨”之类的虚词,但曲调很有特色,开始舒缓,随着缆绳越拧越紧,节奏越来越快,直至缆绳拧成。当抬“瓜”的两人,从“拖子”一端走到另一端时,一根缆绳即宣告完成。
    随着渔业工具的改进与发展,今天,传统的缆绳已被钢丝缆或尼龙缆替代,稻草、芦苇纺缆工艺也已不复存在了。但那光滑滚圆的大碌碡,那小吊子“吱吱呀呀”有着音乐节奏的叫声,成缆时渔民那“噫哟哎咳”的号子声,却依然留在沿海渔民的记忆之中。
结渔网
    生活在海边的渔家儿女,大都有过结网的经历。因为古时渔网都要靠手工编结。每到冬闲,有船网的人家要添新网,必须全家一齐动手结网,没有船网的人家,要到别人家揽结网活儿,为的是挣几个工钱,补贴家用。
    结网的准备工作是雕梭、缠线、拔网头。梭子是结网最主要的工具,用长约20公分的竹片雕成,一端是一半圆形梭尖,尖部雕一方孔,方孔中间留一小柱叫“梭舌头”,用来挂线。梭的下端有两个脚,用来挡住线不脱落。
    雕梭是个技术活,先将竹子截成跟梭差不多的竹片,放在水里浸泡一昼夜,将竹片泡软。泡软的竹片,一是容易雕刻,二是竹子不裂。然后用斜刃的刀具,将泡软的竹片雕出梭舌头和方孔,再根据网眼大小,雕修成相应(大、中、小三个型号)的梭子。雕梭的同时要雕塞子,塞子是用来控制网目大小的竹片,中间厚,两边薄,长约10公分。结网时,将线绕在塞子上,以使网目的大小与塞子相同。
    拔网头,是结网的关键,要根据网的规格确定网眼的多少、网扣的大小。只有经验丰富的老行家,才有资格拔网头。拔网头同时用两个塞子,每个塞子的后边拖着一条长长的线。人们将梭上的网线绕在脚上拽住,左手同时握住两个塞子,一次要结两趟网。每结一段,要数一数,每一百扣系上一个记号,便于记忆。直到结完规定的扣数为止。
    结网是沿海渔家年头忙到年尾的活。每年都要添新网,就得全家动手,男人闲时帮着缠线,小孩上梭,老人做饭,姑娘和媳妇们结网。在沿海地区评价一个姑娘如何,结网手艺的好坏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从山地嫁过来的媳妇,必须在短时间内学会结网,否则就会被人瞧不起。小时每到放学,都要先上梭,再做作业。
    结网有很多学问。一要快,俗话说“熟能生巧,熟才能快”。看一个手艺娴熟的姑娘结网,就像是在观看艺术表演:只见她手臂起扬,梭子翻飞,令人眼花缭乱,梭线穿网的嗤嗤声,像是有节奏的音乐。她们完全凭感觉在织网,而几乎不用眼看,哪怕晚上不点灯,月光下结网的速度照样不减。
    二要认真,还要有好记性。因为结网不是一个路子到底,有时隔几趟,隔多少眼要有变化。如什么时候要生(多出一扣),什么时候要煞(减少一扣),都有规定。如果忘了生或煞,要拆掉多结的网扣回到原处。这样一来要费几番的功夫,而且改过的网接头多、网眼乱、质量差,往往要受到家长的指责。因此,人们结网时在那些生或煞的地方都要用红墨水记出来。
    结网要先学会接线。接网线,要用专门的结网扣,不同的网线,要用不同的网扣。结网还要学会补网,因为结错了的地方,难免要修改,修改后的渔网要重新补好。补网的要领就是要做到每个扣与周围的网扣必须用四根线相连(俗称“四条腿”),这个过程要比结网难的多,因此,很多人只会结网而不会补网。
    一条大网,要结半年,当男人出海时,渔家的姑娘、媳妇们便三五成群凑在一起,每人带着一个拴网的陶罐(陶罐是用来拴网的最好的器具,结好的网放进罐里,不占地方,结网时,罐作为一个拉力点,很实用),边结网,边谈笑,乐趣横生。姑娘们要谈新衣服做了多少,谁的衣服孬,谁的衣服好;媳妇们要谈丈夫回家勤快还是懒惰,孩子淘气还是乖巧;一些才嫁来的山里媳妇则讲一些内地的笑话、民间传说和枕边听到男人讲的那些海上新奇的故事。
    一条网结好,要择日“杠网”。杠网是把网片连缀到网纲上的过程。在天晴日朗的日子,渔民在广阔的场地上把网铺开,把网纲拉直,两端固定,然后把网片一段一段往网纲上连接。杠网必须是有丰富经验的渔民操作,因为杠网不能杠偏、不能出错。有人说,大网杠错一扣就拿不到鱼,足见杠网要求之高,所以有的人家要专门请有经验的外人帮助杠网。大网(坛子网)杠网,则要同时做好网片的连缀。小生、中生、大生、密闲、朗闲、小煞、四煞(网片名)等各有固定位置,不能错位,不能颠倒。一切做好,即可择日“染网”备用。
染渔网
    染网在日照沿海地区又叫“血网”。渔网在用麻线或棉线编结的年代,每年春天渔网“下河”前都要进行维护,染网就是渔网维护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染网是对渔网用猪血浸染、蒸透,进行防腐处理。用的猪血要在春节前筹集准备,因为春节前是农村杀猪较多的季节。大户渔家和新办网的渔户,每年血网所用的猪血数量较大,不得不到四乡托亲戚帮忙收集,用油篓或木桶封存送来,存在一个大缸里备用。地方上的渔行也会从外地购进猪血,卖给渔户使用。
    每到染网的日子,渔户家里都很忙活,先在场地上支一口大锅,为蒸网做好准备。锅台 要用石块砌成,因为它要承载网的全部重量。
   染网时要用一个大缸来盛猪血,并用一个直径约1.5米,高约2米的大木桶来盛渔网(木桶的功用相当于蒸笼),染过的网还要放在一个大木盆里以便将猪血控干。
    染网时,操作的渔民身穿不透水的“油”衣,只露出两只胳膊。先将猪血用细眼的网过滤,筛出已凝固的血块,并将血浆在大缸里调匀,然后将渔网一缕一缕放进缸里浸泡(与染房里染布相似)。当渔网浸透后捞出来,在大木盆里控干,装进大木桶。一条大网,一下子能装 满一桶,小点的网,一桶也只能装3、4条,因而大户人家染网,要装许多桶,分多次进行。装满桶后将桶口用绳子和四根木杠子封紧(木杠两端要长出一块),将大锅里加满水,放上一个用竹子做成的篦子,然后众人一齐动手,将大木桶倒立,抬起封桶口的木杠,将桶抬到大锅上。桶口要比锅大,加之有四块木杠支撑,重量完全由锅台承受,使渔网不与锅接触。并将桶口周围用泥土封好,防止蒸气漏出,然后开始生火蒸网。蒸网过程中,不时有人站到锅台上用手试试木桶底的热度,以确定火候;烧火的人不时要侧耳听听锅里的响声大小,防止锅里的水烧干。直到蒸汽升腾,木桶烫手,锅里的水声变小,估计网已蒸透,方可停火。
    新网染蒸之前,要进行拽网和油网。拽网是为防止新结成的网缓(松)扣。方法是在空阔的场地两端扎好架子,用铁棒将网的两端串起来,用滑轮将渔网拉紧,再用木棒敲击,有时还要站上去人来回走动踏紧,使新结的网扣紧死。油网是将拽好的网用桐油浸泡一遍晒干。这样的新网才会结实耐用。然后再行蒸染。
    当渔网蒸好,要从锅上把盛网的大桶抬下来,这叫下桩。然后把桶正过来,将渔网扯出晾开、晒干,染网的工序就算完成。用猪血染蒸过的渔网,线条结实、透水性好,不长青苔,不怕腐烂,且带有浓浓的猪血的腥味,很多鱼类闻腥而至,捕获的效果更好,因而旧时渔民们每年都要将渔网血染几次。夏秋两季,大网、大方网,每一汛都要血网一次,不然,就要烂掉。(1960年,刘家湾渔民在江苏张大网,因买不到猪血蒸染,新办(结)的100余条大网不到半年,全部烂掉,当年该村渔民每个“渔业工日”倒扣0.2元。)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是渔家的田园,大海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渔家儿女。渔家的渔事活动、喜怒哀乐,无不与大海息息相关。这一切,也正是源远流长的渔家文化的真正源头。 


作者:滕怀森 来源: 黄海晨刊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很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您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本网,并提交有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Email:info@sdrz.com
网上投稿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