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信息网 HTTP://WWW.RIZHAO.CC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港城快讯|

 
 

 

时事快讯


道德建设如何“虚功实做”(2014年10月13日)


    人们常说,道德建设要“虚功实做”,但具体怎么做实,很值得研究。如果文饰过度,包装过头,让形式压过了内容,把道德建设变成了“走秀”,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不久之前,有城市搞了个“我给父母洗脚”的活动,在广场上摆满洗脚桶,上万人参与,还因此创造了“最多人洗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有的地方组织百万学子一起朗诵《诫子书》,类似的活动还有不少。这些一味比规模、拼场面,求奇求异的所谓“道德建设活动”,看着挺壮观,实际效果到底怎么样,究竟能解决多少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相反,也有一些活动,不搞花架子,朴朴素素、实实在在,却让人看着舒服、感动。比如,年初央视播出的“家风是什么”,把宏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糅入家庭生活细节,说的都是老百姓家里的事,没有一个“大词儿”,但有新意、有内涵,全社会都爱看。再如,我省很多地方搞的“四德榜”,把乡亲们善行义举贴在村头街口,形式简单,成本不高,但弘扬什么、批评什么,一目了然,接地气、抓人心,更容易学。
  当前,许多地方都把道德建设作为考核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地方为了快出政绩,依靠行政力量推动,急于求成,往往容易搞成花拳绣腿、贪图虚名那一套,“形式”的分寸没有把握好,成了“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抓道德建设,形式十分必要,但终究还是要为内容服务,形式搞过了,就把内容和实质“淹”了。只有形式和内容相互匹配,把道德建设的外在形式与智慧、内涵、感情等紧密结合,才是合理的、有效的,才能赢得赞许、振奋人心。
  道德建设是一项实实在在、常做常新的工作,有其内在规律,急功近利是做不成事情的。真正的道德教化不是在广场上通过“人海战术”的表演来实现的,也不是对古人礼仪进行简单僵化的模仿与复制。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细节、言谈行动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到这一点,关键要在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寻找合乎生活情理、紧接地气的方式,让人们易于接受,真心喜爱,深刻记取。


作者:邵方超 来源: 大众日报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很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您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本网,并提交有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Email:info@sdrz.com
网上投稿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