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02时0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9公里、远地点高度41.3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我国探月工程首次实施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战告捷。
24日下午,在省科协承办的“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江苏报告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透露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路和计划。
戚发轫介绍,嫦娥五号试验飞行器的发射,是一次“飞行试验”,是主要为探月工程的三期探路。“之前的嫦娥号系列‘奔月’,要求的都只是‘抵达月球’,并没有要求它‘返回地球’,而此次发射的试验器飞抵月球附近后会自动返回,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和掌握探月航天器抵达月球后再返回的关键技术,探月三期要‘拿点月球上的东西’再回到地球,为之后的载人登月进行技术准备。”
戚发轫透露,我国拟在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预计在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目前我国航天工作者正全力攻关的技术难题是飞船载重能力以及空间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以来,已经顺利研制发射了10艘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空间试验站,而更多的人关心的是,中国的航天员什么时候能够踏上月球?
对此,戚发轫院士分析说,目前中国航天载人探月的技术准备工作虽然已经在着手进行,但是国家层面对于中国载人探月还未正式立项,从目前来看,在火箭的运载能力上,尚未达到载人登月的技术要求。
戚发轫院士称,中国目前的火箭运载能力在10吨左右,而今年有望竣工的海南发射场,未来将会发射大推力的火箭,运载能力将达到20吨,但是如果要想把航天员送往月球,从目前的载人航天的第一宇宙速度向第二宇宙速度突破,火箭的运载能力需要达到80吨—100吨,这将会是未来需要突破的一个技术难点。
“中国要想建立空间站,有四大技术难点需要突破,目前已经攻克了两个,一是宇航员的出舱,二是飞船和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技术。”戚发轫戚院士透露说,第三个,就是空间站的补给技术,这需要提高飞船的运载能力,目前我们载人航天飞船的主要任务还是运人,它的运载能力大约只有300公斤。这是远远不够的。第四个需要突破的技术就是空间再生保障系统,这是保证航天员能够在空间站生存的一个前提。目前的设想是水再生以后,在太空中分解产生氧气,供给航天员呼吸,而在太空培养一种生物比如某种藻类,由它们提供蛋白质。
戚发轫院士说,当中国完成建设大吨位的货运飞船以后,那么发射“天宫二号”上天的任务就可以进入“日程表”,按照目前的计划,中国有望在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之后将会进行空间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攻克试验。目前的预想是在2018年前后,中国有望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进入太空,之后可在太空建立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作者:吴红梅 来源: 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