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信息网 HTTP://WWW.RIZHAO.CC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港城快讯|

 
 

 

时事快讯


绿染港城满眼春(2014年11月08日)


    这是一组对比巨大的画面:1989年,日照市区的两个中心区日照和石臼之间,仅有一条海曲路连接,中间不过是成片的村庄和庄稼地,还有唯一的1路公交车孤单地从西跑到东;25年后,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7.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6%……
    一座大绿量、花园式、开放型、生态化的现代海滨新城崛起于黄海东岸。
    这是一组不断增加的城市名片:“全国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世界清洁能源奖”“联合国人居奖”……
    25年弹指一挥,曾名不见经传的海滨小城开始闻名于世界。
    诗意的栖息,自古以来是人类对于美好家园的梦想。蓝天、碧海、金沙滩,阳光、绿树、大自然,日照,这座“日出初光先照”的城市,自建市之初便种下了生态宜居的“种子”和“基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5年来,正是日照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建市”提到“战略决策”高度,将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置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高起点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利用,努力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才实现了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多赢的宜居城市日照模式的雏形。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美丽文明乡村”为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一幅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美好图画也已徐徐展开——日照宜居,是城市和农村的同步宜居。
11任市长一个蓝图抓到底
——日照城乡发展的政治智慧
   黄金海岸是日照最宝贵的资源,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如何开发海岸线,是注重经济效益让其变成高楼林立,还是被厂房覆盖,用来搞海水养殖?日照市委、市政府历届决策者们用25年来回答这个问题:将最好的沙滩无偿提供给普通老百姓。
   正是得益于这难得的前瞻性决策,2003年,日照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充分论证,在万平口周围预留出的区域建设水上运动基地。如今,9.2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已举办了帆船世界锦标赛、中国水上运动会等多项重大赛事,日照也成为全国首个水上运动赛事全能城,这里同时成为集旅游、水上运动、休闲、群众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滨公园。
   11任市长一个蓝图抓到底,日照在城市发展规划上的立场始终如一:1989年地级日照市成立,在1992年编制的城市规划中,将城市定位为:以港口、工业、贸易、旅游为主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1989年至今,日照11任市长始终遵循规划建设城市,不断优化“东港、西新、南工、北游、中城”的空间布局,坚持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首选目标。
2007年,市政府连续签署3个通告,对东部沿海区域实行严格规划控制,控制区内禁止房地产开发和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建设,核心控制区内停止审批建设用地;划定北部卧龙山周边区域76平方公里为旅游度假区,已有工业项目按照规划清理或者迁出。3道禁令既有效保护了海岸带和水源地,也为未来建设国际水准的旅游度假区预留了空间。 
高起点、大手笔规划是建设的前提,日照先后聘请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德国TZ公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队伍,编制完成了日照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鲁南临海产业区概念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等,形成了多层次的规划体系;科学划分了城市功能区,划定了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加强了对水源地、河道、湿地、滩涂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和山体、绿地、森林、岸线及海域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建立了规划公示制度,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实现了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城市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生态化发展之路。
   生态建市,规划先行,这是日照市建市以来从未打破的发展理念和最终价值取向。鉴于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都将产生重大变化,我市近期又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3—2030),目前已形成总规修编初步成果,上报省住建厅评审。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魅力指数
——— 日照城乡发展的绿色之路
   31岁的日照市民卞强有一张25年前和发小在海曲公园里拍的照片,一架废旧的小型飞机摆在他们身后成为唯一的风景。“那时全市只有这一座公园,还要收门票”,卞强告诉记者。
   他说的没错,1989年,日照市的园林绿地面积只有1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如今,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5665公顷(其中市辖区395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2平方米(其中市区22.33平方米)。大量城市公园的出现,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自然森林的向往和追求。
   几百倍的增长,质量却很高。灯塔广场、世帆赛基地、万平口海滨生态广场、水上运动基地、梦幻海滩、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刘家湾赶海园,宛如一颗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黄金海岸;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90年代,市区因开采石材留下了20多处废弃采石坑,如今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环境优美的绿地公园;沿河沿路被设计建设成了应景公园,银河公园、香店河、北海路、植物园等一大批道路广场景观呈现在市民面前,集中展示了日照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形象。
   “现在我们身边的公园越来越多,而且大多免费开放,健身、游玩、休闲,去处很多!”“生活在日照,就好比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城市公园里。”日照人的感慨真实而甜美。然而,在日照市决策层眼中,宜居是一个动态进步的过程,城市的“公园化”也需要不断优化。为此,他们一直践行着另一个着力点:整治河流。
   “空气清爽,水也清澈,河边的环境最养人了,我每天都要去河边转转。”78岁的日照市民王大爷在沙墩河西岸的田家村生活了20多年,亲眼见证了河水从污浊再到清澈的“改头换面”。用田大爷的话说,10年前的沙墩河很讨人厌:脏、黑、臭。不但没人亲近,路过都不得不捂住鼻子。“莫说其他人想来,住在河边的还想方设法搬走。”
   沙墩河的变化始于2007年。这一年作为流经市区的主要河流,沙墩河整治工程在被日照市确定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河道治理开工那天现场自发涌来了许多住在河边的老百姓,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很兴奋。开工令一下,老百姓自掏腰包买来的鞭炮就跟着噼噼啪啪响了起来。
   用处理后的中水作为主要水源是沙墩河治理中另一亮点。2010年建成投运的大学城中水站每天将1万吨中水排放到河中,让沙墩河再也不用“靠天吃饭”。“处理后的中水我们试验过能养鱼,能作为道路喷洒使用。”市排水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还会定期到河道中取样检测,随时监控水质情况。
   事实上,日照市像类似的河道治理工程还有许多。25年来,日照治理了流经市区的5条河流120公里河道,恢复了生态地貌,基本实现了“河水变清”,“河长制”、中水回流等新做法、新制度被总结和确立下来,滨河一带成为民众休闲的公园和鸟类栖息的乐园。
   一座城市对生态的坚持,带来了甜美的果实。目前,日照城市水体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生活饮用水质量、近海水域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在11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2014年6月到8月间,全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63天,连续三个月居全省第一。
   什么是以人为本?25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不懈打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努力,交出了最好的答卷。
完善基础配套,提升生活品质
——— 日照城乡发展的幸福战略
   一幢幢高楼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整洁清爽,马路两边的门面牌匾美观大方;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宽敞明亮,健身广场上设施齐全;老年公寓楼内白发老者怡然自得地拉着家常,幼儿园里天真顽童无忧无虑地嬉笑玩耍……
   这里是仅与万平口风景旅游区一路之隔的万平社区。十几年前,这里曾是典型的城中村,不仅脏、乱、差,一到夏季汛期,由于地势低,常常被淹。2003年,作为我市首批旧城改造试点社区之一,万平社区越来越美,甚至融入到景区中去。
   建市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日照把加快城中村改造作为推进城镇化、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村居、企业三位一体,通过推行村居自主改造、村企合作改造、政府主导改造三种主要模式,依靠惠民、利民、便民三项举措,城中村改造取得历史性进展。截至2013年底,共拆迁房屋2.6万多处、340多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安置楼470多万平方米,回迁6500多户,切实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
   而这仅仅是宜居日照完善基础配套、提升生活品质的一个方面。
   城市生活越来越现代。到2013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31%,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4.48%;25年来,日照在市区累计贯通了北京路、山东路、北海路等150余条、1360多公里的城市道路,建设了80多公里的城市绿道,形成了畅通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市民乘坐公交车和骑自行车出行的比率达到61%。
   反哺农村的力度逐年加大。1995年日照在全省首批实现“户户通电”,1999年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200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2007年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2010年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以美丽文明乡村行动为突破口,集中打造了900多个“美丽文明乡村”。
   建筑节能改造在全国领先,被确定为“全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市”和“全国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目前,日照建成节能建筑1560多万平方米,占城市规划区建筑总量的50%以上;加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市区内居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90%,农村达45%。
   人是城市的主体,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城市,25年来,正是秉承这样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日照执政者一直在实践着这个道理: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作者:王大鹏 来源: 日照日报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很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您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本网,并提交有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Email:info@sdrz.com
网上投稿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