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信息网 HTTP://WWW.RIZHAO.CC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港城快讯|

 
 

 

时事快讯


从佃户村到民俗旅游村 倾听沃土海岸肥家庄的发展足音(2014年11月09日)


    宽敞整洁的街道,红瓦黄墙的房屋,笔者走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街道肥家庄村的街道上,虽然没有旅游旺季来来往往的游客和熙熙攘攘的摊位,但可以看见,村里正忙着修缮道路和其它的设施,为来年的旅游旺季做着准备工作。从10多年前开始,这个位于日照市沿海的渔村就走上了一条靠旅游业开创新天地的康庄大道。今天,笔者走进肥家庄,将通过一位老村民之口,了解这里的昨天和今天。
    经过介绍,笔者见到了潘先生——一位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渔家汉子,敦实的身材,红润的面色,是一位有20多年出海经验的老渔民,现在,他经营的民俗旅游户是全村最大的之一。此时,潘先生家的客房正在翻新,听明笔者来意,他放下工具,摘掉手套,与笔者坐在桌边攀谈起肥家庄的往事来。
    据潘先生介绍,明清时代,这里的土地都属于一个大财主,财主住在5里以外的于家庄,这里的住户基本都是佃户,因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得名“肥家庄”。这里原本只有几户人家,随着开垦土地面积的增加,农户逐渐增多,但都是租种土地的佃户,每年要向于家庄的地主交很多租子,和大多数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农民一样,肥家庄人的日子坎坷、艰难,上世纪40年代,农村土地改革之后,这里的土地才逐渐到了农民手中,当地村民过着半耕半渔的生活。
    “我是1955年出生的,那个时候主要就靠打鱼捞虾生活,70年代以前,这里都没有大马力渔船,只有摇橹的那种蓬船,出海了有风就把帆升上去,没风就靠人力摇橹,船也小,搭载的人和货都很有限。1970年以后才有了12马力的柴油机渔船,不过我记得也不是很多,我家当时有那么一条12马力的渔船,觉得很不错了。那时候公社的船队有那么4艘135马力的渔船,当时觉得那就了不得了,就是很大的船了。你看现在,石臼码头临近这些村的渔船都是300多匹、200多匹马力的船,135马力的船已经不算啥大船了,很平常了。”
    介绍完渔船,潘先生说:“现在这些年我们村主要是搞旅游了,海里的鱼总是有限的,但是搞旅游是个无限的事。”
    说到渔家乐民俗旅游,潘先生很感慨,喝了一口茶,继续说:“我们村大概在10年前开始搞民俗旅游接待,刚开始那会,就是普通的农家院,哪有现在这么漂亮的房子,就是整理出一个屋子,摆上4到5张平板床,铺上席子。厕所在院子里,客人经常需要排队上厕所。那时候虽然条件一般,但是客人也很高兴,有渔家的一种特色,一种滋味。”他抬起头,若有所思,“后来慢慢地就有了家庭房,屋子里头就开始装修得好一些了,床也都换成席梦思了。现在更好了,像我们家,房间20多间,都是标准间,有独立卫生间,很干净,屋里都接了无线网络,热水啥时候都有,住得舒服,自在。我们家算是比较大的了,还有的规模更大,东边有一家有40多个房间,是村里搞得最大的一家了。现在全村280多户人家,基本上都搞民俗旅游接待。我是从2004年前后开始搞(民俗旅游户)的,算是我们村第一批,后来陆陆续续地,大家基本上就都以搞民俗旅游为主业了,生活水平等各方面提高得非常明显,和搞民俗旅游之前相比,收入是那时候的3到5倍吧。”潘先生顿了一下:“现在确确实实这个政策好啊,政府也重视,有好的政策,老百姓有干劲,再加上点子、想法,我觉得咱们这个民俗旅游这块,以后的希望是很大的,前一阶段搞改厨改厕,搞卫生文明活动,我感觉作用很明显啊,整个村的卫生、村容改善了,各家的东西不乱放,不光是给游客一个好的印象,咱们自己天天看着也舒心,也高兴啊。这个改善是全方位的。”
    笔者向他询问肥家庄海滩的情况,潘先生露出自豪的神情:“对了,我们村的海边,特别适合赶海,退潮之后,从高潮面到低潮面距离将近400米,游客在这400米露出来的沙滩上赶海,收获很大,而且,海滩的沙质非常好,沙子很细,在上面走一走转一转,非常舒服。”
    离开潘先生家,笔者看到,村口紧靠宽敞的北海路,距离村口不到50米就是35路公交车站,来往于市区非常方便。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个靠天吃饭、给地主种地的佃户村,如今,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村落群中的成员。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当地旅游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肥家庄民俗旅游村的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薛喜博 来源: 日照市旅游信息中心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很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您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本网,并提交有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Email:info@sdrz.com
网上投稿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