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艺考热的不断升温,艺考经济应运而生,在一些设有“校考”考点的城市,考点周边的商家瞄准艺考季,一些培训机构也借机收起了“红包”。食宿费、培训费、报名费、交通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成为一些艺考生的沉重负担。
赶考当然要花钱,如果钱收得合理,相信大多数考生是不会吝惜的。可是,如果被人当成了“待宰羔羊”,考生们即便眼下忍气吞声交了钱,事后恐怕也难免犯嘀咕,或因收费问题产生对校方的不信任,或感叹追逐梦想的成本有点高。
让人无奈的是,艺考生不得不承担的种种费用中,有一些怎么看都像是冤枉钱。对这些花费,即便知道不合理,因为身在屋檐下,艺考生也只能选择做“冤大头”。
比如送给辅导班老师的“红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潜规则的产物,很多考生可能不想交,可一想到讲课的老师就是决定自己命运的评委,有些竞争对手可能已经送上了“大红包”,自己还敢不“意思意思”吗?
又如招生院校的报名费、复试费、交通费等,无论定得多高,报考这些院校的考生似乎都只能被动接受,原因很简单,不交这钱,根本连考试的机会都没有。
与普通高考相比,艺考最大的不同或许就在于招生院校有更大的决定权。“校考”的存在,不仅让一些考生疲于奔命,而且给了一些有话语权的人“到辅导班讲课收红包”的机会,更让一些院校在招生过程中有了“此门是我开,没钱别进来”的底气。
当然,为了整治艺考中的“灰色地带”,相关部门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收到了一些成效,但一些考生的亲身经历证明害群之马依然存在。如果说艺考的特殊性决定了“校考”必须存在的话,在如何压缩“红包”的存在空间方面,在如何避免学校向报名考生“狮子大开口”方面,相关部门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于一所将考生当成“待宰羔羊”的学校,很难想象被录取的考生会有多大的认同感;对于一名将考生当成“冤大头”的老师,很难想象入校后的考生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艺考经济不仅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而且应该引起一些招生院校的自省。
艺考不易,追梦不易。放过那些可怜的孩子,让他们轻松地奔跑吧。
作者: 来源: 生活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