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旅游 | 房产 | 资讯 | 体育 | 企业 | 图片 | 视频 | 政府 | 政协 | 网上日照 | 渔家乐 | 酒店预订
|港城快讯|
让日照黑陶焕发出时代光芒(2015年07月02日)
日照陶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国家、省市黑陶文化遗产800多处,距今约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作为日照的名片之一,黑陶和“蓝天、碧海、金沙滩”一样,都是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 日照特有的陶土,经过练泥、造型、打磨、烧制等工序,就变成了名震中外的“中国陶器的巅峰之作”。一位又一位黑陶大师,用手中的刻刀赋予陶品超凡的生命力。但老一辈大师终究会退居二线,黑陶的发展前景如何呢? 在位于大连路的兆启黑陶文化研究院,记者见到了兆启黑陶开创者苏兆启。苏兆启享有国家工艺美术师、世界民间陶艺设计大师、中国民间艺术家等称号,担任山东黑陶协会副会长、日照市民协副主席、日照兆启黑陶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 提及黑陶的传承前景,记者得到了这样的答案:“目前有五六十个学徒,跟以前比起来,年轻人学这门手艺的热情正在逐步提升。”苏兆启告诉记者,儿子已经继承了自己的制陶技艺,全市包括兆启黑陶在内的还有二三十家黑陶企业,都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谋求发展新路———在“阳春白雪”式的传统文化与人人参与、追求创新的观念碰撞之下,黑陶如何冲破瓶颈、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黑陶产业经营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在古代,黑陶只是类似于锅碗瓢盆的百姓生活用器。复杂的生产工艺,传统与创新的碰撞,鱼目混珠的乱象,都使黑陶产业的发展一度受阻。 资料显示,自1990年设立市黑陶厂开始,“黑陶”的称谓才为官方所确认。自此,被誉为“华夏艺术之魂”的日照黑陶才得以重现生机。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东港区“中国黑陶之都”称号。同年,两城镇被评为“山东黑陶产业第一镇”,日照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黑陶产地。 苏兆启设计烧制的大型陶器“中华尊”,高2.61米、直径1.26米,被录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另一件名之为“奥运宝鼎”的得意之作,重约600公斤,登上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从构思创作到烧制成功,都是在经历多次失败、反复尝试后才最终完成的。 拥有大师技艺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一般从业者难以制作工期较长、单价昂贵的“大件”,面对市场现状,包括兆启黑陶在内的黑陶企业大多审时度势,选择了接地气、聚人气的亲民之路,在发展思路和模式之变上下功夫。 兆启黑陶目前致力于发展的,是一条以黑陶为媒,特色旅游、特色文化并行的模式。从今年4月始,兆启黑陶陆续参加了中国民协在潍坊等地举办的大型博览会、展销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黑陶茶具,取代个头大、单价高的“前辈”成为主打。成色不逊于紫砂壶,价格却仅在百元上下,褪去了“高端洋气”的外衣,逐步打开了平民化的新市场。 让黑陶“返璞归真”,回到民间生活用品的最初角色,从培植重点企业、知名品牌、产业集群方面入手,以产业化方式推广黑陶技术,同样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引导。 市政府从未间断对日照黑陶的关注,曾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对黑陶进行集中、深入的宣传。东港区政府还出台多项举措,着力构建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黑陶产业人才队伍,提高黑陶艺术大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年轻人、高素质人才投身黑陶事业,增强产品创新力。 政府的扶植程度,与市场的接受程度正相关。日照黑陶产业不可能仅依靠几件精品、几位大师就可以“永葆青春”。有理由相信,有政府引导、市场重视,日照的黑陶文化一定能够代代传承下去。传统文化跟新生事物并不矛盾,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再假以外力助推,像兆启黑陶这样的“老祖宗文化”,就会不断焕发出熠熠的光芒。
作者:窦亚昆 来源: 日照日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