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信息网 HTTP://WWW.RIZHAO.CC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港城快讯|

 
 

 

时事快讯


日照方言追忆(2015年11月09日)


  现代汉语方言可以分成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在这七大方言区之下,又分为不同的次方言及土语,这些方言之间保持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关系。

  本文以日照市东港区(原日照县所辖区域)方言为依据整理汇总,与大家共享。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临黄海,西与莒南相连,南接江苏赣榆,北与胶南接壤。从方言区的划分来说,它恰恰处于山东东、西两区方言的过渡区域和中原、冀鲁、胶辽三大官话区的交界地带,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另外,在日照方言中还有许多古汉语遗留的词语,这些词语对于研究日照历史和日照方言及汉语词汇史研究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普通话普及的日益广泛,方言的特点渐渐趋于孱弱,很多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方言词汇趋于消失,而对于日照方言的整理和研究却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方言研究系统,也没有可供参考的有关日照方言词汇的研究资料与文献。鉴于方言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本文作者以自己的追忆,并在小范围内研讨、调查、整理,采用类比、对比等比较方法,阐述日照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异同,为在日照地区更好地推广普通话贡献一份力量,以更多的收集和保留这些珍贵资料,为汉语的研究提供方言参考。                                                                                                                                                                                                                                                                                                                                                                 

一、日照方言词汇的分类

  日照方言词汇冗多繁杂,本文作者仅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词语,按照普通话的词类划分方法举例说明。本文将日照方言词汇分为五大类,分别是代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一)代词类:

  日照方言中的人称代词通常都很笼统、很简单。比如说:日照人把“你、你们”统称为“恁”(即“您”的变音),把“我、我们”统称为“喃”(即“俺”的变音),“咱们”则合音变读成“怎”,等等。从这种简单而笼统的称呼当中似乎可以看到日照人随意、简单、朴实的性格。

(二)名词类:

1.时间类名词:在日照方言中,把天刚蒙蒙亮、接近清晨的这段时间叫做“早午更”,紧接着天微微亮起来的这段时间叫做“楞明”,把上午叫做“晌寅”“晌寅头”,把傍晚叫做“下半晚儿”,把昨天叫做“夜来”,把一晚上叫做“一很易”,把没有月亮的夜晚叫“月黑子地”等。在日照方言的时间名词中还有古汉语遗留的词语,比如把今天、明天、后天叫做“今日”、“明日”、“后日”等来表达某一整天、一昼夜的意思。

2.称谓类名词:日照方言两个比较特殊的亲属称谓。一个是对父亲的称谓。在日照老一辈那里,称呼父亲的词语除了“爹”之外,更多的则是称呼“大大”,或简称为“大”,与此同时人们就常用“大大”前面带排行的方式来称呼伯父和叔父,比如二叔或二伯都称为“二大大”,这没有区别,但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大伯父不能叫做“大大大”,而是被称为“大爷”。改革开放后,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日照人改用“爸爸”来称呼父亲,伯父们都被称为“大爷”,而不是单纯的指大伯父,比如二伯父被称为“二大爷”,大伯父仍旧只是叫做“大爷”,叔父则是用在“爸爸”前面加上排行的方式来称呼,比如小叔就称为“小爸爸”。

  另一个则是对婶子的称谓。在日照方言中也有“婶子”这个词,但通常都是作为非亲属称谓,像邻居家大婶、朋友的妈妈等,而称呼真正的婶子即叔父的妻子时,却又不这么称呼了。在老派方言中,婶子和大娘都是以其丈夫的排行加上“娘”这个字来称呼的,比如大伯父的妻子称为“大娘”,二伯父的妻子称为“二娘”,四叔的妻子就称为“四娘”,以此类推。改革开放后,亲属称谓都发生了改变,“大娘”成为了大伯父妻子的专用称谓,对其他伯父和叔父的妻子的称谓则变为“娘娘”。把“婶子”叫做“娘娘”看上去似乎和“妈妈”有些联系,应该属于方言中的辨义异读。说起辨义异读,日照方言称呼类的词中最具典型的辨义异读特点的是“妈妈”这个词,应该是“母亲”的意思,而当它改变调值为阳平时,比如“老妈妈”则表示“奶奶”的意思了。而“娘娘”这个词却非常特殊,因为它在普通话中是带有一定的指定意义的,人们一般称过去封建帝王的妃嫔或神话中的女菩萨为“娘娘”,这和“婶子”这个意象就毫无联系了,那么它就应该属于“借字异读”了。

  另外,日照方言中的其他称谓带有浓郁的山东方言的特色。比如,日照人把女孩子叫做“小嫚儿”、“丫头”、“丫头片子”等,把男孩子叫做“儿”、“大儿”、“小儿”,把小孩叫做“小孩丫子”,把刚出生的男婴叫“小司”,把双胞胎叫做“一对双儿”,把媳妇叫做“媳子”,男人把自己的媳妇称“喃家了”等。

3.人事类名词:日照方言中关于人体器官的指称词很多,每一个器官往往都有着好几种叫法。比如,日照人把额头叫做“眼了盖子”、“天灵盖儿”、“夜了盖”等;把眼球叫做“眼袋珠子”;把鼻孔叫做“鼻孔眼子”;把牙龈叫做“牙花子”;把后槽牙叫做“大牙”;把喉咙叫做“吞子”、“吞司眼子”;把颈椎叫做“脖了拱子”;把脊椎叫“脊梁规”;把胸口叫做“心口窝”;把腋窝叫做“胳肢窝”、“嘎拉直”等;把胳膊肘叫做“拐么肘子”、“胳了败”;把大腿根叫“腿可拉”;把腰叫“当当阳”;把屁股叫做“腚”、“腚槌子”;把尾椎骨叫做“尾巴棍子”;把膝盖叫做“波罗盖子”、“腿蘑菇”;把小腿骨叫“连连骨”;把脚趾叫做“脚拇丫子”、“脚丫子”;把关节叫做“拐拨”、“蘑菇”。另外还有一些关于病理的词都很形象的表现了这种病的症状,比如把“感冒”叫做“劳乏”,因为人得了感冒之后的症状就是疲劳困乏、浑身无力;把面瘫叫“吊传风”;把罗圈腿脚叫“架筐腿”,把打嗝叫“大嗝斗”;把淋巴结肿大叫“转嘎达”;再比如把“偏瘫”叫做“偏枯”,因为偏瘫之后的人半边身子无法自主活动,如同干枯了一样;另外还有两个词叫做“紫拉”、“醋心”,意思都是说因为吃了某种东西而导致嗓子不舒服。

4.事物类名词:日照方言中对事物的指称有着浓郁的乡土特色。比如,日照人把太阳叫做“日头”,把月亮叫做“月妈妈”,把雾叫做“雾露”、“雾露毛子”,把灰尘叫做“布土”,把硬痂叫做“疮嘎渣”,把脏东西叫做“牙牙”(只有和幼儿说话时才这么说),把债务叫做“饥荒”,把上坡叫做“上沿头儿”,把下坡叫做“下沿坡儿”,把冰雹叫“巴子”,把游泳叫“凫水”,把线团叫“线奇留”,把放筷子的盒子叫“柱笼子”,把冰叫“冬冬”,把晒衣绳叫“斗条,”把海市蜃楼叫“海旋乎”,把雷雨前的黑云叫“阵头”。

5.器物类名词:日照人把单外套叫做“褂子”,雨衣则叫做“油褂子”,把扫地的扫把叫做“站把子”,把风箱叫做“风掀”,把擀面杖叫做“擀面柱子”,把肥皂叫做“胰子”,香皂则叫做“香胰子”,把硬币叫做“洋铬子”、“钢镚儿”,把枕头叫做“斗枕”,把枕巾叫做“斗枕布子”,把窗帘叫做“窗户挡子”,把抽屉叫做“抽投”,把拖鞋叫做“鞋撒子”,把马扎子叫做“轿搀子”,把手电筒叫做“手灯”、“电灯棒子”,把钢笔叫做“水笔”,把圆珠笔叫做“原子笔”,把小板凳叫做“杌子”,把拐杖叫做“拐棍儿”、“柱棒”,把棺材叫做“生户”,把烟囱叫做“道洞”,把排水沟叫做“阳沟”,把蒸食物的篦子叫“篦联撑子”,把带烟筒烧煤的炉子叫“憋里器”,把自行车叫“决轧车”,把手扶拖拉机叫“蚂蚱头”,把炕沿叫“引杖子”,把厨房叫“锅屋”,把烧水壶叫“疗壶”,把海边叫“海岩头”,把洗脸盆叫“铜盆”,把口罩叫“嘴捂”,把戒指叫“溜子”,把洗脸的毛巾叫“擦脸布子”,把木工用的刨子叫“推爬”。

6.食物类名词:过去的日照县虽说历史比较悠久,但因为经济发展一度比较滞后,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因此并没有特别有特色的食物,因而关于食物的指称词也仅局限于大众食品。例如:把水饺叫做“馉馇子”,把单纯用面做的疙瘩汤叫做 “面馉馇子”、“布拉汤”,把油条叫做“香油果子”,把结婚时新人送给亲戚朋友的花样面点叫做“饭花子”、“古追”,把馒头叫做“饽饽”,把稀饭叫做“黏粥”、“黏珠”,把面食做的稀饭叫“湖肚”,把米饭叫做“干饭”,把红薯叫做“地瓜”,把生地瓜干叫做“瓜干儿”,把熟地瓜干叫做“干巴尤儿”,把玉米叫做“玉豆”、“玉豆棒子”,把花生叫做“果子”,花生米则叫做“米子”,把西红柿叫做“洋柿子”,把甘蔗叫做“甜杆儿”,把醋叫做“忌讳”,把萝卜叫“萝呗”,把瓜子叫“瓜种”,把向日葵叫“朝阳花”,把土豆叫“地豆子”,把鸡内金叫“鸡埠尺”,把不成熟很瘪的豆类叫“弊眼子”,把高粱叫“秫秫”,把做面食时撒在湿面上防止粘手的干面,叫“面埠”。

  另外就是有一些与普通话中的词同名异义的词,通常是比普通话中所表达的意义范围要大,比如日照方言中的“锅贴子”这个词就包含了普通话中锅饼和锅贴儿两种食品,再有就是“包子”这个词,它包含的范围就更大了,它包含了普通话中所说的水饺、蒸包、笼包、煎包、贴包等所有用面擀皮包馅的食品。

7.动物类名词:日照人把所有的鸟都统称做“鷐子”,这个词也用来表示男孩的生殖器。把麻雀叫做“家鷐子”,把喜鹊叫做“夜蜻”,把蝉叫做“节令”,把壁虎叫做“蝎虎子”,把蜻蜓叫做“蜻蜻”,把鸽子叫做“卟嘎”,把蛾子叫做“花花蛾子”,把螳螂叫做“当啷”,把青蛙叫做“崴子”,把蝌蚪叫“嘎嘎豆子”,把蝗虫叫做“蚂蚱”,把蛇叫做“长虫”,把乌鸦叫做“老莴”,把蟋蟀叫做“土蚱”、“乖子”,把泥鳅叫做“迷狗”,把猫头鹰叫做“夜猫子”,把黄鼠狼叫“黄老鼠”,把狼叫“蚂忽”,把蝙蝠叫“鳖浮子”,把海鸥叫“海猫子”,把鸟窝中还没长出毛竹的小鸟叫“光腚尤子”,把蟑螂叫“臭虫”,把跳蚤叫“疙子”,把鹅叫“哦”,把鸭子叫“扁嘴”。

  另外,日照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还是个渔村,当地有一半的人靠出海捕鱼为生,改革开放后逐渐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海滨城市,近些年还发展成为我国四大水产品苗种繁育中心之一,日照人接触最多的就是海鲜了,所以日照方言中关于海鲜的词就很丰富。日照人把蛤蜊叫做“嘎啦”,把牡蛎叫做“砺碴”,牡蛎肉则叫做“海蛎子”;把香螺叫做“香各螺”,把海螺叫做“各罗”,把锥螺叫做“虚各罗”;把安康鱼叫做“得塞”,把刀鱼叫做“林刀鱼”,把很小的刀鱼叫“林刀月子” 把较小的河豚鱼叫“敌马”,把摇鱼叫“劳子鱼叫“水逛逛”、“黄奋”,把胖头鱼叫“嘎嘎豆子”、“小胖孩”,把比目鱼叫“沙板”,把海鳗鱼叫“绵林”、“勾鱼”,把龙鳞鱼叫“香板子”;把凤鮹叫做“柞鮹”,把长凤鮹叫“八带”,把枪乌贼叫做“鲫呱子”,把乌贼叫做“乌子”,把手指头肚儿大小的乌贼形象的叫做“扣纽子”,再大一点的叫“烟袋锅子”;把海胆叫“海螺古”,把海葵叫“海楚子”,把沙蛰叫“沙挠”。

(三)动词类:日照方言中的动词非常有特点,它从一定的方面表现了北方农民粗犷豪迈的性格和不拘小节的个性。

  日照人把用手拿着某物叫做“含”着,用筷子夹食物叫做“叨”,日照人把理发叫“剃头”,把睡觉叫做“困觉”,而表达困的时候则说“打盹”。例:“你打盹了就先困一觉吧,别在那里挨乎了。”这里有个词叫做“挨乎”,意思是说“熬、受罪”。 日照人把订婚叫做“投契”;把娶媳妇叫做“将媳子”;把带着钱或礼物去看望亲戚朋友的新生儿叫做“送主门”。还有个词叫做“埲”,意思是沙土、灰尘因人为或风吹而四处飞扬,与此产生的一个形容词叫做“埲灰扬场”,例:“你扫地的时候轻着点儿,看看你埲灰扬场的,弄喃一身布土。”

  日照方言形容人的表情的词也很丰富,比如说一个人心情不好、拉着脸,则说他的脸“瓦故”、“哕薛”、“跌卸”、“啷当”。而这四个词所表达的人的面部表情也是各有不同的,“瓦故”侧重于形容一个人快要哭了的时候的表情,有时候也用来笑话别人的五官没有棱角,向里凹。“哕薛”更多的时候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嘴巴的,它比“瓦故”的意思还要重,是指人马上就哭出来或者已经哭出来了的表情。“跌卸”是说一个人面部没有表情,黑着脸。“啷当”则是说一个人因为生气或不愉快而把脸拉的很长的样子。与此相反的一个词是“扎煞”,“木杖”,这个词的含义更加丰富了,它不仅可以形容一个人的表情很傲慢无礼,还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很张狂任性,还可以形容小孩子恃宠而骄的样子,与此类似的一个形容词叫做“扎扎煞煞的”、“木木杖杖”。

  日照方言中表达人的动作的词最为丰富、最为形象、最为有特点。日照人用“得为”来表示故意的意思;用“扎箍”来表示修理、治疗的意思;用“搐”来表示倒退、退缩、(衣服)缩水等意思;日照人把有出息说成“有出产”;用“争竞”来表示争吵、狡辩、讲价的意思;“决人”则表示骂人的意思;用“懊肯”来表示懊悔、后悔的意思;日照人用“宕宕”来表示把热水用两个杯子来回倒以使其变凉;用“臆癞”来表示主观上对某人或某物感到讨厌、厌恶等。还有个词叫做“谑”,通常说“夸称谑了”,意思是说某人因进步得到别人的夸奖继而又退步了的现象;还有个词叫做“哀告”,表示央求、乞求的意思,有低三下四求人的意味。

  日照方言动词中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很多,笔者将从其适用的语境和词义范围方面来解释他们的细微差别。

(1) 日照人用“翩喇”、“显摆”、“臭摆”来表达卖弄的意思,前两个词的词义相同,属于同义词,最后一个词的词义范围更广些,还含有臭美的意思,与这个词类似的还有“指张”、“指摆”,这两个词词义相同,都表示打扮、臭美的意思,但都含有一定的嘲讽意味,还有一个与之有联系的词叫做“妖道”,这是个贬义词,意思是说一个人特别爱打扮或者打扮的花里胡哨的样子。例:“这个小孩真妖道,那么点儿就知道指张。”

(2) 日照人用“舔乎”、“甜乎”来表示巴结讨好某人,这两个词属于近义词,在适用范围上有一点细微的差别,“舔乎”表示某人低三下四的向领导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奉承、谄媚的意思,是个贬义词;而“甜乎”则表示给某人一点甜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个中性词。和这两个词有联系的一个词是“嘎乎”,它表示(和某人)搞好关系、交朋友的意思。和“嘎乎”读音类似的是“嘎伙”,这个词则表示合伙、一起(做某事)的意思,有时候也表示结婚的意思。

(3) 日照人用“迷瞪”来表示眨眼的意思,而“迷瞪”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表示一个人的双眼(因困乏、发呆等)很无神;“挤嘎眼”则是一个中性词,仅表示眨眼睛的意思,把眨眼睛频繁的人,叫“扇眼子。”

(4) 日照人用“哨楞”来表示一个人连讽带刺、指桑骂槐的指责别人,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与之类似的词是“呲”,它仅表示斥责、责骂的意思,一般说“呲巴”、“呲达”某人,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很多老日照的男人都有个口头语,叫“邪吗”“邪”,它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多数是无意辱骂别人的意思。

(5) 日照人用“呲”、“雅”来表示倒出来、洒落的意思,不过这两个词的词义范围有一定的差别,“呲”专指器皿的液体溢出来了例:“连碗汤都端不稳,呲了一半。”“雅”则泛指从任何容器里将任何形式的物体倒出来。

(6) 日照人用“婆拢”来表示用手将某些小东西归拢到一起、掸掉身上的浮尘这两种意思,第一种意思还可以用“划拉”来表示,例:“嫚来,你带的花生米子都撒了,快下车子婆拢起来把,我帮你划拉划拉。”第二种意思还可以说成“砸巴”,不过手感比“婆拢”要更重、更用力,“砸巴”还可以指拍打、敲打某人或某物。与这个意思相同的还有一个词叫做“寨巴”, 这个词更侧重于通过自己的对某人或某物的敲打而使其发生好的转变,例:“这个孩子太不听话了,寨巴寨巴就好了”,“寨寨”又用来表示用清水将衣服及物品等冲洗干净。

(7) 日照方言中有三个关于打人的词,一个是“忽”,表示打别人的耳光,比如:“再不听话我忽你。”有时把贴饼子也叫“忽饼子”;再一个是“残”,表示殴打某人的意思,比如:“咱去残他一顿算了。”还有一个是“排”,专指用脚踹或踢某人,比如两个人打架争吵:“你为什么忽我?”“你先排我的!”

(8)日照人用“撸”表示用棍棒打,也表示把套在某物上的东西拿下来,而“撸”具有更强烈的强制性意味。

(9) 日照人用“搁”和“珠”来表示(把某物)放下的意思,但两者在表达意思的速度方面有所不同,“珠”的速度要快很多,例:“他连门都没进,把东西珠下就走了。”

(10) 日照人用“渊”、“显”来表示哭的意思,且含有斥责和不屑的意味,但二者的感情色彩有所不同,“渊”带有更强的贬义色彩,“显”在多数时候是个中性词。

(11) 在日照方言中,“约”和“掰”的意思差不多,但在适用范围上有些许差别,“约”更多时候是表示将某种坚韧的东西(如铁丝等)弄弯、弄断,比如:“这个东西真硬挺,怎么也约不断了。

(12) 日照人用“踢蹬”来表示糟践(钱、物、身体等),而在普通话中表示这个意思的是“糟蹋”。

(13)日照人用“搓约”、“窝皱”来表示“把东西弄皱”,但意义上有细微差别,前者只表示把东西弄得皱巴巴的意思,而后者却又有把东西揉成了一团的意思,通常指比较大的东西,比如床单、被子等。

  日照方言中还有几个关于吃的词很有特点,比如“佛(fo)了”,它表示(某一个或几个人)把东西全部都吃掉,比如:“那么一大碗鱼你一个人佛了?”还有个词“薛”,它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某人)在短时间内很快的吃完,比如:“那么一大碗鱼我们一点也没吃点,都叫你一个人薛了。”再有个词是“米拉米拉”,意为品尝、舔舔的意思。

  日照方言中关于小孩调皮的词也有几个,比如“反登”,就是调皮、不老实、闹腾的意思;“作业”表示捣蛋、闯祸的意思,与此相近的词是“尕揠”,只表示小孩子之间互相打闹、调皮的意思。

(四)形容词类:

1.性质形容词:日照方言中把太吝啬的人叫“细作”,把不愿帮别人的人叫“嘎古”(他家里你什么东西也借不出来真嘎古)。表示某物柔软、松软有弹性的词是“暄”,一般说暄和、暄乎、透暄等;还有个词叫“绡”,这个词是古汉语的遗留,原义指生丝或用生丝织成的绸子,后来引申形容(纸或布等)不结实,一般说绡米、净绡等;日照人用“稀松”来表示很平常或不要紧的意思,例:“听说你摔着了,没事吧?”“就蹭去点皮,稀松。”日照人在吃得很饱很舒服的时候会说吃得很“雨可”,日照人用“板正”来表示(某人穿的衣服、写的字、收拾的东西等)整洁、整齐;用“窄巴”、“窄拙”来表示(钱、空间等)不宽裕、狭窄的意思;用“搵柔儿的”来表示慢慢的(做某件事情),用“搵柔搵柔的”来表示某人做事情速度很慢、磨磨蹭蹭的,例:“你看她走个路搵柔搵柔的,费事了。”日照人“整装儿的”来表示不零散的、整的意思;用“拢干”,“通闲”“有工事”来表示有空闲、有时间、有急事要办,例:“哎,老王头,木个事个来耍耍吧,窜什么呀?”“这会不拢干呀,有工事呀,等通闲的吧。”由此引申出一个词是“葱花钱”,也就是小钱的意思;用“一得得”表示微小的事和物,用“眼泪扑洒的”来表示一个人眼泪汪汪的样子,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用“精”来表示一个人聪明、有心眼儿、有心机,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意味,与之相反表示一个人很傻的词有“膘”、“潮”、“迂”、“愣了子巴怔”等,这几个词都带有着浓郁的贬义色彩;用“灵泛”来表示某人动作麻利敏捷或反应迅速等,而用“绊绊咔咔”来表示一个人说话不流利或动作不够“灵泛”等,例:“小王聂个人说个话绊绊咔咔的,干什么事也不灵泛。”另外,日照人用“没脸”来表示丢人的意思,通常说“赚了个没脸”,而“没脸没皮”这个词则是说某个人死皮赖脸、恬不知耻的样子。

2.状态形容词:日照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很丰富、也很独特,比如(天)哄黑、(人、物)乌黑、茅白、条白、漂白、红扑扑的、通红、铮绿、焦黄、黄卡卡的、齁辣、齁咸、苦卤盐咸、净淡、呱苦、舔杆杆的、拖施、焦酸、焦粘、希糊、囊腥、希臭、冒骚、希赖、希混、镇清、滴溜圆、猛铮尖儿、仿古热、镇万凉、镇凉、青个硬、透个暄、透肥、透胖、精瘦、大老长、精个短、大老粗、精个细、溜溜顶、嘎嘎地、大老深、精个浅、精个薄、大老厚、稀乎烂、好冷乎的、一得得、大狠狠的、潮湖赖呆、利中中的、不吃屈、崖柴等。

  日照方言中有个词叫“敢子”,它本身带有两个意思,是以说话时的声调来区分的,在升调时表示“难道”的意思,例:“这敢子是你的孩子?”而在降调时则表示“当然”的意思,例:“那敢子好!”日照人在表示果然、赞同时常说“正是”,例:“老远了我看着像老高,走近了一看正是他。”这个词还可以作为语气词出现,类似的还有,①“害了”来表示(某事)坏了、砸了的意思,例:“怎么又下雨了,这下可害了,我衣服还晒在外面呢。”②“若了干”来表示(数量上)许多、很多的意思,例:“小王很爱学习,家里有若了干的书咧。”③“一很夜”来表示整个晚上,例:“夜来晚上哈了点茶水,一很意也木困着。”④“煞理地”来表示天气很冷,例:“啊呀今日这个天妖,煞理地,嘎鼻子嘎脸的,冬煞人了。”

(五)副词类:

  日照方言中的副词不是很多,但也是各有各的特点。日照方言通常用“一霎霎儿”、“一霎儿”来表示时间很短、很快等,与此类似的词是“赶么”,但速度不如前者,例:“大晴的天怎么一霎儿的功夫就阴下来了,你先坐着等会儿,我赶么就过去。”与此相反,表示时间很长的词是“一盼子”、“一大盼子”,与此相类的一个词是“?个”,这个词则侧重于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老是在做某一件事情或保持某一种状态。例:“你什么时候才能到呀?”“还得一大盼子。”“那我?个在这里等着你啊?”另外,日照人通常用“将忙忙”来表示刚刚、刚才的意思;用“扎猛经经的”来表示忽然、突然的意思,例:“这个孩子?个也不爱问人,怎么治嘛,妈妈将忙忙怎么晃你说的。”“不要紧呀,当么着孩子扎猛经经的怕生人。”另外,日照方言中用的最多的是“煞”,通常用于动词后,表示极度、非常、特别、很等意思,类似与普通话中的“死”字,比如“喜煞了”、“使煞了”“热煞了”、“屈煞了”“痛煞了”就等同于普通话中的“笑死了”、“累死了”等等。

三、日照方言词汇的特点及成因

(一)根据本文作者的初步整理与归纳,我们认为,日照方言词汇总体上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语言质朴、粗犷,缺乏华丽、细腻的辞藻。日照地区在上世纪中期时还是以农村为主的,当地人多数是农民和渔民,没有太多的文化,性格直率、粗犷,因此日照的方言里缺少细腻、委婉的辞藻,多数词语比较直接、粗犷,有甚至有些粗鲁。比如日照方言中带有贬义色彩的词就很多,例如“瓦故”、“哕薛”、“跌卸”、“啷当”、“翩喇”、“臭摆”、“木杖”、“妖道”、“膘”、“潮”、“迂”、“歘”等词,特别那时候的妇女骂起人来也很有特色,例如:“粗受”、“粗人的受”、“霉粗受”、“倒霉粗受”,很多词语都直接表达了说话者的心理感受,且带有较为强烈的谴责嘲讽意味。

2.同义词、近义词较多,且词义差别细微。比如关于吃的几个近义词:“佛儿”表示例(某一个或几个人)把东西全部都吃掉,“薛”则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某人)在短时间内很快的吃完,“膗”一般表示人因为吃了某种高营养的东西而在较短时间内变胖,“歘”一开始是用来表示猪吃食的,后来引申为人吃相不太雅观的吃。差别更小的还有“怨”、“显”这两个词,它们都表示哭的意思,而且都含有斥责和不屑的意味,但二者只是在感情色彩上有细微的差别,通常情况下可以互相通用。

3.有古汉语遗留的词语。例如上文中所说的古汉语遗留的几个词,“趄”、“敉”、“噱”、“暄”、“秫秫”、“饽”等,它们都带有明显的古汉语遗留的痕迹。

4.带有一定的山东其他地区方言的特点。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日照方言中的许多词语带有较为明显的外来痕迹,例如 “喃”、“嫚儿”、“日头”、“晌搵”、“夜来”、“嘎啦”、“海蛎子”、“翩弄”、“作业”、“扎煞”、“波罗盖子”、“夜了盖”、“布土”、“嘎渣”、“黏珠”等都是明显山东方言特色的词语。

(二)日照方言词汇之所以呈现出如上特点,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来说,具有以下几个原因:

1.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历史文化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自己的文化。据考古工作者考证,在莒县陵阳河、东港区两城镇等地,已发现了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北京猿人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存。牛津大学出版的《世界史便览》称,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日照两城,是亚洲最早的城市。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远的文化,日照拥有灿烂的文化,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已发现两城遗址、陵阳河遗址、丹土遗址、东海峪遗址等“龙山文化”遗址近百处,其中1934年发现的两城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莒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陵阳河遗址发掘的原始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为我国文字始祖;莒文化曾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日照黑陶已有五千年历史,是华夏文明之瑰宝。也正是这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使得日照方言词汇中带有着浓郁的古汉语遗留特点。

2.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频繁的贸易往来。日照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地处我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西靠沂蒙,北连青岛、潍坊,南接江苏连云港。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港路优势。历史上日照沿海曾商旅云集,石臼、涛雒等为著名商埠,1885年《日照县志》描述的“江淮红粟达神京,转运都由石臼行”,表明当时的石臼所已是黄淮地区重要的商贸口岸。作为鲁南地区的直接出海口,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沿海主轴线和日西沿桥经济带主线在此相接,素有“两港通四海,一线系亚欧”之美誉。日照交通发达,运输便利,集港口、铁路、公路运输于一身,是重要的海陆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使得日照对外联系日益密切,频繁的人口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照方言的变化发展。


作者:刘祥华 来源: 大众网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很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您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本网,并提交有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Email:info@sdrz.com
网上投稿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