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信息网 HTTP://WWW.RIZHAO.CC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港城快讯|

 
 

 

时事快讯


“盐值”最高的村落,看这里!(2015年12月11日)


    咱日照有几个带“滩、灶(皂)、坨”字的村名,你知道这些村名是如何来的吗?带这些字的村名是典型的盐文化村庄,记录了咱日照久远的海盐文化史。看完下面这些“关于盐的大事儿”,就知道为何这些村名如此称呼啦~~
    



  早在四千多余年的夏代,中国人就有“煮海为盐”的说法;日照远在夏商时代,已兴渔盐之利;《日照市盐业志》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日照盐区始有盐官管理食盐产制,运销。1941年春天,国民党军队何志斌部队在两城王家滩北门外开辟盐田,从胶州请师指教晒盐,此为日照现代海滩晒盐之始。
     



  提到盐,脑海里就浮现出关于盐的画面:上千人的盐场,需要做的事情是将海水引进沟渠,然后经过纳潮,制卤,结晶,扒盐,堆坨五个步骤....
     


    早些时候将海水抽到盐池用的是提水风车,后来渐渐被人工代替,现在先进了用的是水泵。距离海水最远处的盐池地势最高,依次略低,这样多余的海水一层一层渗入地下的时候,会沿着盐池边的小道返回大海。
  晒盐的过程很漫长,每年的7—9月份是最好的季节。这期间日晒时间长,干风燥物。晒盐时候需要木制竹齿的耙子,长一米多的刮板,柳条编造的筐子,洋槐制作的木锨等,其次就是大面积的用秫秸结成的檩子铺垫而成的涝囤,底面用砖铺就的存卤池,晒盐池,还有晒好了的盐所要存放的灶,坨等。 
    


    


    原来这些村名与盐有关!
  晒盐的场所称之为“滩”,露天存盐的地方叫“坨”,存盐的仓库,被称作“廒”,熬盐为生计的人家称之为“灶户”。于是,山海天两城的王家滩、王家灶(现改为“皂”),东港的林家滩、董家滩,还有涛雒的宋家坨,以及此行的盐场--廒头,原来都与盐有关,这些村子也都是带有明显盐文化的村庄。(山海天供稿)


作者: 来源: 日照市旅游信息中心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很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您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本网,并提交有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Email:info@sdrz.com
网上投稿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